新闻详情

霍尼韦尔圆满完成中国头个智能电网需求响应项目

日期:2024-03-17 11:12
浏览次数:1374
摘要:
 

霍尼韦尔近期在北京召开中美能源合作“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示范与可行性研究”项目总结汇报会。该项目于 2011 年 2 月由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选定霍尼韦尔作为主承包商在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展开,是中国头个以商业建筑与工业企业为目标的、具有一定规模及代表性的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示范与可行性研究项目。作为中美能源合作计划(ECP)的一部分,该项目得到了中美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此次项目总结汇报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头个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示范与可行性研究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来自美国能源部、美国贸发署、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科技部(智能电网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示范城市天津的专家和领导,与中美能源合作组织代表一起出席了此次汇报会。

会上,来自霍尼韦尔建筑智能系统部的专家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情况、示范结果以及可行性研究结论。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规定任务,实现了所有的项目指标。霍尼韦尔的专家们在项目进行中发现,中国需求响应市场潜力巨大,使用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削减用电高峰负荷。基于霍尼韦尔的自动需求响应技术,与手动或半自动需求响应技术相比,具有更稳定、更准确、更快速的特点,是需求响应的**目标。在中国,自动需求响应是一种**价值的能源资源,运用霍尼韦尔的解决方案再结合适合于中国的各种激励政策,自动需求响应的能够有效地挖掘与利用存在与电力系统的这种能源资源,并且可以在中国进行普及和大规模实施。

美国贸发署领导指出,“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示范与可行性研究”项目是中美能源合作计划中取得互赢互利成果的典范,适宜推广开来进行普及与商业化。与会的中国专家和领导对霍尼韦尔智能电网需求响应技术也给予了一致肯定,并明确表态将在未来积极支持霍尼韦尔智能电网需求响应技术的在中国的扩展应用。

国家电网智能电网部副主任沈江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讲,这个项目已经证明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的可行性和潜力,但是,要在现在或是不远的将来证明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积极支持国家发改委需求侧管理城市试点项目,支持在需求侧管理方面有技术实力的类似霍尼韦尔这样的公司,并愿意未来与美国在智能电网的新项目上展开合作。”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用事业局局长赵平对项目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作为示范地区,我们非常愿意与其他地区分享成功经验。欢迎未来有更多这样的示范项目落户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

作为全球*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非常重视电网智能化的发展。霍尼韦尔智能电网技术将供电设施和其用户紧密连接,帮助用户自动调整能耗,减少对电网的需求。借助霍尼韦尔自动需求响应技术,供电设施可以在高峰时段快速有效地减少总体能耗,而商业用户可以在不影响关键业务的情况下,降低能耗和成本。自动需求响应技术还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电网在用电高峰时段的负荷,减少“峰值发电厂”的高昂运行成本。

霍尼韦尔智能电网解决方案部副总裁兼总经理 Jeremy Eaton 表示:“霍尼韦尔长期致力于运用专业技术帮助解决全球智能电网快速增长、高峰期能耗上涨带来的挑战。此次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示范与可行性研究项目的成功,是需求响应技术在中国进行广泛部署的一个良好开端,也验证了我们的技术和服务能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切实有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近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了拟确定的首批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城市名单:北京市、苏州市、唐山市、佛山市。苏州经信委能源电力处领导参加了此次项目总结会并认真听取了项目汇报。“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示范与可行性研究”项目的成功,证明了霍尼韦尔在推行包括需求响应在内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方面的实力。

霍尼韦尔国际 (www.honeywell.com) 是一家财富 100 强之一的多元化、高科技的先进制造企业,在全球,其业务涉及航空产品和服务,楼宇、家庭和工业控制技术、汽车产品、涡轮增压器以及特性材料和技术。霍尼韦尔在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霍尼韦尔在上海开设了**个经销机构。目前,霍尼韦尔四大业务集团均已落户中国,旗下所辖的所有业务部门的亚太总部也都已迁至中国,并在中国的20个城市设有多家分公司和合资企业。霍尼韦尔在中国的员工人数现已超过11,000名。

霍尼韦尔和霍尼韦尔商标归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所有,已在美国**和商标局注册,并且可能在其他国家(地区)注册或待注册。所有其他霍尼韦尔产品名称、技术名称、商标、服务标志和徽标可能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地区)注册或待注册。所有其他商标或注册商标是其各自所有者的财产。2011 霍尼韦尔版权所有。

本报道或许包含在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21E项范围内的“前瞻性声明”。除历史事实以外,以下声明可被看作是前瞻性声明,即关于我们或者我们的管理部门打算、期望、计划、相信或者预期将会或者可能会在未来发生的行为、事件或者发展的声明。此类声明是我们的管理部门根据其经验和对历史趋势、当前经济情况、产业状况、预期未来发展和他们所相信的其他因素的认知,做出特定的假定与估计。本报道所包含的前瞻性声明同样受到大量的重要风险和不确定性制约,包括但不限于能够影响我们运作、市场、产品、服务和价格的经济、竞争、政府和技术因素。该前瞻性声明并不能确保未来业绩和实际结果,发展和业务决策可能与该前瞻性声明的设想不符。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394号